十八 训练计划

字数:2210   加入书签

A+A-

    午餐的搭配很简单,几片面包配黄油,一个煮熟的鸡蛋,一杯脱脂牛奶,一个苹果,两个香蕉,再来一杯加冰的清茶,看上去比大鱼大肉好多了。别看运动员身材健硕,其实我们真的很少吃肉,尤其是比赛或者训练密集期,所以到了赛季间歇期,你就会从报纸网络中看到许多大牌球员去吃巴西烤肉的新闻,我想他们大概馋了很久了吧。

    午饭过后,青训营助理教练施耐德向我们公布了前五周的训练计划。第一周是大合练,班里的60名学生在同时段同场地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以恢复性加强为主,属于适应性训练,兼顾球感练习,相应位置要求控球、射门、速度、跑位、力量等指标达标,然后进行分组对抗,包括二十分钟的队内三对三抢球练习,和半小时的两队间七对七中等场地练习,教练介时会根据球员在对抗练习中的表现,一一记录,加减印象分,其重点在于意志力与胜负心态等精神层面的考察。

    这是上午的训练课程,而下午的训练课程主要是简单的战术练习,包括理论战术讲解,区域防守、盯人防守,以及阵型模拟演练,还有角球和任意球战术的攻防训练。再加上最后的力量恢复与增强训练。

    具体的时段安排并没有完全规划出来,因为我们国际班的成员毕竟来自世界各地,不仅我们要适应这里的场地、训练、生活条件,青训营的教练也需要至少一周的磨合期,才能掌握这来自十三个国家的青年球员的水平与个体特性。

    而第二周时,我们的课程开始步入正轨,完全进入德国国内青训系统的节奏,训练内容大同小异,只是训练量会渐渐加强,同时还会开设心理课程,加深战术讲解的力度。而分组对抗赛会由上午挪到下午2点至4点分场地进行,原有的三对三、七对七分组对抗与标准场地11人对抗赛相互搭配,也就是说,一个队如果今天进行了三对三,那么明天就要进行七对七,后天则要与U18青年队的德国本土球员搭档,由他们选拔队员弥补我们六个人外空缺的五个位置,与另一组队员进行标准场地、标准时间的正式比赛。

    第三周时,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文化课程与战术讲解不可或缺外,其他技术性训练相应减少,而以分组对抗和大场地实战为主,那时才真正进入了考核期,教练将会对每个球员进行重点考察,尤其是大场地实战时,教练都会对球员的表现进行评分,记录在案。与此同时,教练组还会根据他们所掌握的球员能力,做出具体分析,判断该球员有没有向其他位置改造的空间,就是要将你培养成一个球场上的多面手,万金油。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艺多不压身。这一点在当今足坛更是得到了验证。简单地说,如果一个边路球员,防守时可打边后卫,进攻时可充当边锋,我指的不是边后卫套边助攻,而是实实在在地能在战术需要时,在一个甚至两个边路都能有稳定的表现,有足以在其中任意一个位置胜任的能力,这样一来,俱乐部签下一个你,笼统地说,就等于签下了四名球员,哪个位置有人员短缺的时候,你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试问哪个教练不希望手下多有几个这样的球员呢。就像德国队队长拉姆一样,左右两边边后卫、中场,甚至后腰都能胜任。如果真有这样的苗子,俱乐部一定会重点培养。

    我听了这话,冲高远微微一笑,心中说道:“老高,你的机会来了。”

    日常对抗赛中的评分,就像大学校园里专业课老师为学生打的平时成绩分,在最终考核成绩中大约占了百分之四十的比例。而剩下的60%成绩还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无固定对手、无固定队友的标准场地实战考核,就是将所有球员完全以个人为单位,除守门员外,完全不固定原有位置,两个班的一百二十名学员分成十二只队伍,由该队中平时成绩最高的人充当队长,由集体协商,分配各个队员的场上位置,制定战术打法,再配搭守门员培训班中成绩靠前的十二名守门员,由各队分配的两名助教负责指导评分,在第四周、第五周时,上午进行相应训练,下午则进行杯赛模式的比赛。这是沙尔克04青训系统最新制定的训练计划,据我所知,真的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全新模式。

    而分组比赛的规则司空见惯,十二只队伍经过抽签,分为A、B、C三个小组,进行小组单循环赛,小组前两名直接晋级淘汰赛,再取两个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三名,也进入淘汰赛阶段,然后八支球队捉对厮杀,直到最终决出冠军球队。

    这部分的成绩也占总成绩比例的40%,而剩下的20%则取决于文化课考试。

    我们听了施耐德这一些列的讲解,大体记下了流程,私下里讨论了几分钟,原本以为我们一队六个人会从头到尾搭配下去,经过几周的练习会培养出很高的默契度,那时便有资本应对任何对手。想不到最终的考核比赛是将所有学员打乱重分,或许此刻的队友,就会是未来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