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黄氏1633步枪

字数:4156   加入书签

A+A-

    崇祯六年,经过9年的研制,在技术的进步和10万次的实验,新式步枪终于研制成功,卞为鸾将其命名为黄氏1633步枪,滑膛枪,子弹的尾部是木塞,枪口径分为大中小三种口径,实际上是车床制造的同一口径产生的误差导致的,为九点八、九点九五、十点一毫米,造价是三十两!

    枪弹游隙平均大约是0.15毫米,为手工制造的十五分之一,圆锥形的铅弹也是模具冲压的产品,弹重一两,药重八钱,这种枪的性能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高标准和高性能。

    大量射击的结果实验的理论结果是射程250米,点火率85%,十发命中六发,考虑到点火率,实际上是命中率50%。

    线膛枪也是能够制造出来,但是一支枪管的寿命只有50发,射程有所降低,只有200米,造价也有所上升,每一次射击的成本是七钱八的白银,太过于昂贵,卞为鸾觉得新华军装备不起如此昂贵的枪支,而黄氏1633步枪的每一次射击成本只有六分白银,只有线膛枪的十三分之一。

    考虑到战场环境问题和心理问题影响了命中率,黄氏1633步枪的实战射程推断为只有一百七十米上下,理论射程已经基本达到了卞为鸾的计划要求,黄学武还预言,未来几十年,很难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技术上已经运用到了一定的极限。

    卞为鸾考虑了良久,觉得既然没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再有很大的改进火枪,也造不出实战使用的合理造价的线膛枪,那就装备这种过渡的枪型。

    卞为鸾不如得感概技术进步的艰辛,从生产单根,到批量生产、口径参数误差极小的枪管,竟然要花费9年的时间,看来现在的车床精度也不咋的。

    新华军计划在两年内换装完毕,既然步枪的实战射程提高到了一百七十米,那也就不用冷兵器的兵种了,新华军以后将只有步枪兵这个单一的步兵,手榴弹卞为鸾也下令研制,出来的效果不好,重量合适的威力很小,最重还是失败了。

    黄氏1633步枪当然只能给军队装备,能够售卖的枪支还是老式火枪,以保证新华军拥有巨大的优势。

    手工打造的同一口径的枪管实际上是大小不一,以明军的枪弹游隙就能看出来,至少是1.8毫米,大的可以达到2.5毫米,当然明军的子弹也不标准,新华军已经采用冲压技术,单纯的子弹误差可以完全忽视。

    明代人以手工条件下生产这样精度极高的枪支能否实现呢?答案是绝对能!但是,那绝对是例外产品,不会大量生产,古人的技术绝对不可小视,但是手工能生产出来和大量生产出来是两码事!

    哪怕是有足够数量的技术高明的工匠,各种材料完备的情况下,产量也不会高;况且,他们还得面对一个量产必须解决的问题:制造出十支枪,连半支也达不到卞为鸾的要求。

    反观工业化时代的1853式步枪,米尼弹药系统要求的精度是很高的,虽说是枪弹间隙配合,但也是相对的,1853年式恩菲尔德步枪的游隙是卞为鸾要求的十五分之一,那是这个时代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可见工业革命之后的机械加工水平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个要求就连当时俄国老毛子的工业水平都还不能自己生产米尼枪弹,俄国要在西欧国家十几年后才能生产出来。

    不具备大规模均一性、高质量量产的机械大工业条件,根本没办法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米尼步枪;任何一种武器的装备,尤其是**,已经与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息息相关;

    有了能够生产米尼步枪的工业化条件,那么已经说明此时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了,有这样的条件生产后膛单发步枪已经不是问题了,其背后依靠的却是整体的工业化水平;

    所以,不要说古代手工业怎么怎么发达云云,再发达的手工业也比不上工业时代效率,手工业你并不能保证所生产的每一支枪管是相同的,也就是公差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尽管甚至每一只都是精品;但是工业化生产的不一定都是精品,但是机械化可以保证它大批量高效率出产的枪管有着高度的均一性和标准化;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大规模、高效率、标准化;这也是为什么米尼步枪一经出现英法普瑞等国在一两年内就能将滑膛枪改线膛枪并大规模列装,因为当时的各国的机械加工工业水准已经达到了这个精度,但是俄国毛子直到1860年后才能生产,而且米尼步枪装备了不到20年就销声匿迹,迅速被后膛单发步枪或者连珠步枪取代。

    19世纪眼花缭乱的武器更新背后所倚靠的正是工业革命的智慧结晶:新式炼铁炼钢方法保证钢铁产量,机械师锻造设备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均一性,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加工机床、先进的精密测量工具进行检测进行质量控制。

    正是机械化的工业化大生产才使得米尼步枪在保证精度和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批量列装部队;也正是机械化的工业化大生产使得米尼枪只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历史必然性过渡型枪支,出现不到20年时间就彻底被后膛枪淘汰。

    卞为鸾当然不敢说自己已经达到了工业化水平,自己只是将同一种口径分成了大中小三种口径步枪,射程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一,因此,想要制造更先进的步枪,现在几乎没有可能,除非车床水平和测量手段能够大幅提高,达到要求。

    至于火炮,那就更加不用考虑,完全没有这个条件。

    崇祯六年二月,在朝鲜茂山,三年前发现的茂山铁矿,茂山钢铁工厂正式开工,开始使用焦炭混合石灰石的高炉炼铁技术,并采用鼓风机提高熔炼温度,吹除硫磷杂质。这些工艺对于提高高炉生铁产量具有革命性意义。

    一年后,一名工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鼓风机吹入的空气,能够吹除铁中的杂质,炼出熟铁或低碳钢,于是,他和工匠在崇祯七年年设计了一个高一米五的试验熔炉,底部有六个风口,可熔炼五百公斤熟铁或低碳钢。当鼓风机吹入空气后,经过半个时辰的反应,铁水中的碳、锰、硅氧化逸出,很容易就可以炼成一炉钢。

    接着,五年后,工匠将炼钢炉设计成耳轴倾倒式,便形成了转炉,但此法只能熔炼含磷低的铁矿石,但是经过测试,焦炭冶炼的钢铁,无法达到军用标准,也无法用来制造高端工具,只能民用。

    新的冶炼技术使得钢铁价格大幅下跌,在明朝,生铁的价格是每斤一分五白银,熟铁价格是九分,可以用来制造火枪的熟铁通常需要消耗十倍的生铁量,可以制造刀枪的真钢是七钱五分白银,茂山钢铁工厂生产的低碳钢价格是四分,下降了一半多。随着规模的提高和工艺的进步,价格还会进一步下降。

    崇祯六年新华国全部钢铁产量仅为1735吨,十年后,年猛增至25800吨,增长14.87倍,二十年后增至38万吨,超过了明朝生铁总产量的60%,要知道,明朝的钢铁产量九成五以上都是生铁,冶炼成熟铁就只有六分之一,新华国的却是全是民用低碳钢。

    当时世界的钢铁工业落后分散,从采矿、炼铁到最终生产钢铁成品,需要经过许多厂家,导致成本高昂。茂山钢铁工厂建设成为一个囊括供、产、销一体化的全流程钢铁厂。只花费了五年时间,茂山钢铁工厂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年收益高达10000两。

    崇祯六年,从边东城到平壤的收费公路开始修建,路刚开始修,黄宗羲就看到大路两边已经堆满了工人们从各处搜集搬运来的碎石和河沙。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黄宗羲有些恍惚,这还是那个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的朝鲜吗?人口越来越多,七米宽的道路如今已经被分成两半,一半在建筑水泥路面,另一半通行,往来车辆在大路的一边行驶,右边路面上则是无数的工人正在紧张地施工,木制的舂槌和圆滚滚的石碾子交替作业,将泥土路面压得十分平滑,黄宗羲心中暗自咂舌,就是京师城外的御道恐怕都没有这种水平。

    前面是一个路站,旁边零七八错搭建者一栋栋房屋,这些房屋的质地都非常奇怪,呈灰色,摸上去手感硬硬的凉凉的。在路边,一个高大的木制滚筒装置通过一个奇怪的机械连接在一个磨盘上面,三匹高大的马拉着磨盘不停转动着,滚筒也随之转动着,内里传来一阵阵碎石摩擦金属内壁的刮蹭声。

    黄宗羲看了一阵,只见滚桶的一个侧面地盘猛地被打开,工人们立刻冲上前用铁铲一铲一铲从滚筒中铲除一种物事,这物事呈灰黑粘稠状,细看时有微小的颗粒沙子和小碎石块夹杂其间,顷刻间桶内的混泥土已经被铲干净。